随着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加快,强劲增长的用水需求推动了海水淡化市场的建设和完善,促进了整体产业链一体化和产业协同化的发展。因此,我国一方面应加大开放力度;另一方面,找准定位集中布局,真正将海水淡化打造蓝色经济新引擎。
“截至2020年,我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20万吨/日以上。海水淡化装备自主创新率超过80%以上,自主技术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至少70%。”发改委此前印发的《全国海水利用“十三五”规划》曾这样勾勒出海水淡化产业路线图。然而,海水淡化真的迎来产业暖春了吗?
相较于传统水资源开源增量方式,海水淡化的优势有目共睹——既能有效缓解水资源紧缺难题,又可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,能稳定供水、应急供水和战略性供水。但受经济性、本土化技术及标准等因素制约,现阶段的海水淡化产业仍存多重“玻璃门”。当前新一轮水资源循环利用已是离弦之箭,在技术层面被业界看好的海水淡化如何扛起规模化的“大旗”?
作为解决沿海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,以海水淡化为代表的海水利用已逐渐成为多地共识和通用做法。统计显示,仅在2016年,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1个,产水规模超过116万吨/日,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规模接近18.75万吨/日。其中海岛海水淡化工程超过70个,形成远超12万吨/日的淡化能力,建设及运营经验已基本成熟。
得益于政策利好,我国海水利用业渐入佳境。2017年底印发的《海岛海水淡化工程实施方案》明确要求,未来5年内,包括浙江、山东、福建、海南等在内的沿海省份,将重点推进100个左右海岛的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及升级改造,初步规划海水淡化能力超过55万吨/日。同时,作为严重缺水海岛地区主要供水方式之一,海水淡化将极大提升当地水资源利用效率。
事实上,迎来利好的不仅是海岛。更早之前印发的《规划》曾进一步引发海水淡化市场爆炸式增长,其明确的产能目标较2015年末增长近115%。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,地方政府受限于用水总量考核和环境治理监管趋严,对海水淡化的需求强度赶超顶层设计,诚如天津、河北、浙江等工业重镇的海水淡化产能目标就已远超国家规划。而国家到地方层面的高度契合,也极大助推了海水淡化产业迈入快速发展期。
一方面,全国657个城市有300多个缺水,天津、大连、青岛、上海、深圳等沿海城市更属于极度缺水地区。开源节流,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贯思路,但向大海要水“喝”也已成为题中之义。另一方面,淡化水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甚至优于我国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,在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李琳梅看来,“海水淡化技术就是模拟自然界的水循环运动,是人类向大自然学习,为自己创造更多可饮用水的开源技术。”
相关推荐: 海水淡化拉开扩张大幕 产业链获益远超预期